|
《圖形的放大與縮小》教學案例
教學內容:蘇六(下)教材p33~34例1、例2,“試一試”和“練一練”,練習六的1、2題。
教學目標:
1、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初步理解圖形放大和縮小的意義;能在方格紙上按一定的比畫出放大與縮小的圖形;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動手操作能力。
2、通過觀察、理解,動手操作活動體驗圖形放大或縮小的過程;掌握圖形的放大或縮小的方法,初步體會圖形的相似。
3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,使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,在學習過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悅。
教學重點:理解圖形的放大與縮小的含義。
教學難點:學會利用方格紙把一個簡單圖形按指定的比放大和縮小。
教學準備:課件、照片、練習紙、直尺。
教學過程:
一、創設情境,導入新課
1、師:老師給同學們帶來一張我小時候的圖片,想看嗎?
(師手拿照片)
師:能看清嗎?太小了,看不清,怎么辦呢?(板書:放大)
(師把照片放在實物投影儀上,放到最大。)
師:現在能看清楚了嗎?(板書:縮。
師:現在看清了嗎?你覺得這張照片中的老師怎么樣,可愛吧!
師:想一想,在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放大與縮小的現象?學生說一說。
(出示:照相、用放大鏡看書、投影儀放大圖表、人和影子的圖片。)
師:這些現象你見過嗎?哪些是把物體放大,哪些把物體縮?學生回答。
2、剛才,看到的都是生活中的放大與縮小現象。那么數學上的放大與縮小是什么意思呢?今天,這節課我們就從數學的角度來學習“圖形的放大與縮小”。(把板書補充完整:圖形的放大與縮。
二、動手操作,探究新知
(一)圖形放大與縮小的含義。
1、認識圖形的放大。
(1)出示例1:王曉光拖動電腦鼠標,把一幅長方形畫放大。
第一幅長方形畫的長是 8 厘米、寬是 5厘米
第二幅長方形畫的長是16厘米、寬是10厘米
師:從圖中你還知道哪些信息?
師:比較一下,兩幅畫的長有什么關系?寬呢?
①學生在小組里說一說。
②組織學生交流。
生:第二幅畫的長是第一幅畫的2倍,寬也是第一幅畫的2倍。(課件出示)
師:還可以怎樣比較?能不能用比的知識說一說?
生:第二幅畫的長和第一幅畫的長的比是2:1,寬的比是2:1。(課件出示)
(2)師:觀察這兩個比你發現什么?(兩個比相同的)
我們可以把這兩句話合成一句話,那就是“放大后的長方形與原來的長方形對應邊長的比是2:1”,我們可以說“就是把原來的長方形按2:1的比放大” (課件出示)。(板書:按2:1放大)
追問:按2:1放大,就是把長方形的每條邊放大到原來的幾倍?(板書:2倍)這個比中的2表示什么,1表示什么?(板書:放大后,放大前)
2、認識圖形的縮小。
(1)師:如果把第一幅畫按一定的比縮小呢?會怎樣呢?
出示問題:如果把第一幅畫按1:2的比縮小,長和寬應是原來的幾分之幾?各是多少厘米?(板書:按1:2縮小)
(2)師:按1:2縮小是什么意思呢?在小組里討論討論。
①學生小組內討論。
②組織學生交流。
生:每條邊縮小到原來的1/2;縮小后的長是原來長的一半,寬也是原來寬的一半;……。
師:縮小后的長和寬應是原來的幾分之幾?是多少厘米?
生:縮小后的長是原來長的1/2,寬也是原來寬的1/2,縮小后的長是4厘米,寬是2.5厘米(板書:1/2)
追問:“1:2”中 1表示什么,2表示什么?(板書:縮小后,縮小前)
(二)在方格紙上畫圖形。
(將教材中的例2、試一試、練一練進行整合)
師:我們已經初步認識了圖形的放大與縮小,下面我們運用學到的知識解決一個問題。
1、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縮小圖形。
(1)出示:按2∶1畫出下面三個圖形放大后的圖形。
師:“按2∶1放大”是什么意思?
生:每條邊放大到原來的2倍,放大后的圖形與原來圖形對應邊長的比是2:1,放大后的圖形的對應邊長是原來圖形的2倍,……
師:“正方形”按2:1放大后的邊長是原來的幾倍?應該畫幾格?請同學們在練習紙上畫出放大后的正方形。
(出示放大后的正方形)
師:你們畫的和老師的一樣嗎?
師:長方形、三角形放大后的圖形會畫嗎?在練習紙上畫一畫。畫完后小組里比較一下,你們畫的是不是一樣,并且交流一下你們各是怎樣畫的?
①學生畫圖,老師巡視。
②組織學生交流。
師:誰能說說你是怎樣畫的?放大后的各條邊長是原來的幾倍?各應畫幾格?
A、 長方形放大后的長是原來長的2倍,放大后的寬也是原來寬的2倍,長畫12格,寬畫6格。
B 、(重點交流)三角形先畫放大后兩條直角邊各是6格、12格,是原來直角邊的2倍,連接第三條邊。
追問:放大后斜邊長也是原來斜邊的2倍嗎?怎么驗證?(量一量)
(2)出示:如果把放大后的三個圖形的各邊按1:3縮小,圖形又發生了什么變化?在練習紙上畫畫看。
①學生嘗試畫圖。
②組織學生交流。
師:誰能說一說這些圖形是怎樣縮小的,縮小后的邊長各是幾格?
A: 縮小后的正方形是原來的1/3,畫2格。
B:縮小后的長方形是原來的1/3,長畫4格,寬畫2格。
C:縮小后的正方形是原來的1/3,直角邊各畫4格、2格。
2、觀察、比較。
(1)師:請同學們觀察一下這三組圖形,你有什么發現?
生:每條邊按一定的比變化,形狀不變,大小變了。
(板書:形狀不變,大小變了)
(2)出示問題:第三組圖形也可以由第一組圖形縮小得到,你知道它是按( )∶( )縮小的。
學生思考后,組織交流。
引導:以正方形為例,第三組中正方形的邊長是幾格?第一組中正方形的邊長是幾格?縮小后的圖形與第一組圖形的比是2∶3,圖形的各邊都縮小到原來的三分之二,對嗎?
三、鞏固練習,活用知識
1、填一填。
圖中( )號圖形是①號長方形放大后的圖形,它是按()∶()放大的。
圖中( )號圖形是①號長方形縮小后的圖形,它是按()∶()縮小的。
(1)學生在練習紙試著獨立完成。
(2)組織交流。
第1題:為什么選擇5號,說說你是怎樣想的?為什么不選擇4號長方形?(每條邊都按一定比放大)
第2題:為什么選擇3號,說說你是怎樣想的?為什么不選擇2號長方形?(每條邊都按一定比縮。
2、畫一畫。
把三角形按2∶1放大。
(1)老師提示:畫出底邊上的高。
(2)組織學生獨立畫圖。
(3)組織交流、訂正。
四、總結歸納,拓展延伸
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圖形的放大與縮小,回想一下,我們是怎樣將圖形放大或縮小的呢?比的前項表示什么,后項表示什么?
板書設計
圖像的放大與縮小
按 2 : 1 放大 2倍
放大后 放大前 形狀不變,大小變了
按 1 : 2 縮小 1/2
縮小后 縮小前
小黑屋|手機版|Archiver|安徽省蚌埠第二實驗學校教育集團
( 皖ICP備19013147號 )
GMT+8, 2021-10-18 17:42 , Processed in 0.062500 second(s), 7 queries , Gzip On, MemCache On.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© 2001-2017 Comsenz Inc.